“大概念下的单元整体学习让碎片化的知识发生关联并有机融合,带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在新学期我们要践行于课堂。”开学在即,青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组织为期两天的全体教师培训。培训首日,一场“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学习”的讲座在青岛实验初中拉开帷幕。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徐洁以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大概念的含义和大概念教学“一评四步”备课法,帮助老师们明确构建和实施大概念下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
讲座中,徐洁从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入手,带领老师们重温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涉及大概念的表述,由此引出对大概念的含义和价值的探讨。在讲述时徐洁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与老师们娓娓道来。她介绍说,在动物园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总结学到的知识。有的老师将学习重点放在认识孔雀、猴子、兔子和昆虫等动物,有的老师将重点放在动物的行为,如求偶、打架、吃草、保护色等,而这些都属于低阶的、零散的知识。
还有的老师思考得更深入,提炼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社群行为等。即便到达这个层面,学生依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以上老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动物表现出的种种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以更好地生存与繁衍后代”,而这就是大概念,大概念是一个领域内的基本概念,是知识体系的核心。
讲到这里时,徐洁通过对比帮助老师们更深入地理解大概念。如有的语文老师将“托物言志”作为大概念,但这只是一个写作手法,并没有揭示出学科的本质,确切的大概念应该是“作者并不总是直接说出他们的意思,而是采用间接的表达方式,要求读者在字里行间的阅读中找到隐藏的含义”;又如生物老师将“自养生物”作为大概念,同样没有揭示学科规律,更为合适的大概念是“一群生物利用太阳的能量制造食物,所有其他生物都依赖这些食物获取能量,从而生存”。
在动物园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大概念为切入口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动物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当考试中换成植物表现出的行为时,学生依然能够迁移应用。徐洁进一步介绍说,借助大概念可以把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结构化、系列化的知识,以学科知识的核心引领学生学习,能够加大学生思维力度,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那如何以大概念为引领进行教学呢?这往往是老师们在实践中最为关注且最感兴趣的地方。对此,徐洁提供了一份实操指南——“一评四步备课法”。一评即评价大概念,使用评价工具评估学生习得大概念、核心素养的效果;四步指的是提炼大概念、表征大概念、转化大概念、落实大概念。
在谈到转化大概念时,徐洁举例说,代数式这一单元内容的大概念是“引入符号使数学具有更大的普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这个大概念转化成核心问题,供学生思考与解决,核心问题的设计要以绕学生理解大概念为出发点,可以设计成“数学里为什么会有字母?字母都能代表什么?”
“落实大概念”需要将大概念落实成学生可执行的表现性任务,徐洁同样以学科案例进行说明。在讲授“20以内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传统教学往往是按教材设计的章节进行,一课时“11-20的数”、一课时“十几就是十加几”、一课时“20以内数的排列……这样的设计不仅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知识点都分布在不同的课时,学生难以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
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设计“建造10以内的数墙和20以内的数墙”这个表现性任务,进而分解成研究数砖、学造数墙、美化展示数墙三个子任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过程中自然而然接触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形的拼嵌、美工设计等知识内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迁移旧知、学习新知、应用新知,达到思维的深化。
此外,徐洁还分享了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型设计、嵌入式评价,以及开发大单元整合课程的基本框架等内容。整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不乏生动的实践,案例详实,深入浅出,切实解决了老师们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青岛实验初中教师徐晓杰分享说,大概念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符合中高考趋势的教学形式,大概念教学注重创设实际的情境。学生理解了大概念之后,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应用到另一种情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培养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最大的益处就是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
青岛实验初中教师徐风风表示,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要从课标、学习重难点中提炼出合适的大概念,通过学习目标把大概念表征出来,让学生明白要达成的学习结果是什么,然后把大概念转化为学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再落实成学生可执行的表现性任务。新学期我将加大对大概念的学习研究,改进育人方式,促进课堂提质增效。